搜尋
【妖言169】記/祭憶中的身體銘刻《火祭-烙印》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火祭-烙印》是由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與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傳承自劉鳳學老師開啟的「尋找消逝的舞跡」計畫。 黑暗中,散發著紅光的長竹竿圍成圈,象徵點燃火種,儀式開始。領唱者的歌聲響起,引領觀者進入屬於撒奇萊雅族的故事。舞者們身穿族服,手...
鄭宜芳(舞蹈學院博士生)
2024年12月17日


◆講座側記◆ 書寫的姿勢:小說、時代與場域 整理/賴怡
整理/賴怡(北藝大文跨所學生) 講題:書寫的姿勢——小說、時代與場域 講者:梁莉姿 主持:張玉伶 時間:12/10,17:30-19:30 地點:C204 文學無法脫離社會,而社會包含政治。經常在小說中書寫香港社會和政治的梁莉姿,於本次講座中,聚焦介紹 1960、70...
賴怡(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12月15日
【妖言168】脆弱是表象還是真實《紙Pli》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紙張,日常生活常見之物,縱使在現今這個不斷強調數位化的時刻。紙,同時也是古老的材質,取自天然纖維,提供我們書寫、包裝、清潔,甚至經過塑形或編織後能成為容器、服飾等。紙,看似脆弱卻也充滿韌性與可塑性,因而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已是常見的創作媒材。...
鄭宜芳(舞蹈學院博士生)
2024年12月12日
【妖言167】以奇詭為其身體性《㒩》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以三年多的時間耐心琢磨創作,莊博翔與身體處方的創團之作《㒩》一出手即見新世代創作者的氣勢與潛力。最初觀看莊博翔的作品是2019臺北藝穗節在藝.風巷狹窄二樓的《We are not human at...
鄭宜芳(舞蹈學院博士生)
2024年12月10日
【妖言166】當我抬頭仰望,隨風而逝的《TIME》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1999年的多媒體歌劇《LIFE》是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首次合作,這部結合了裝置、文本、影像的作品,以三幕的結構:從戰爭革命、藝術文化等面向談論二十世紀發展,當中影像、文本不同層次疊合的手法,預示了高谷史郎日後的創作技法之一。此後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聯...
鄭宜芳(舞蹈學院博士生)
2024年12月7日
【妖言165】流動的身份文化認同《我的名字,Kim》
文 鄭宜芳(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聚合舞Polymer DMT今年在臺南藝術節與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同步推出的《我的名字,Kim》改編自越南裔德國記者作家Khuê Pham(也就是Kim)的半自傳小說《無論你身在何方》( Wo auch immer ihr seid...
鄭宜芳(舞蹈學院博士生)
2024年12月6日
【妖言164】灶(轉載自《聯合副刊》)
◎蔡昱萱 我不是一座拼貼的迷宮、無垠的大海,或遙不可及的星體,我只是混雜在捷運人群裡的低頭族,有些詩認為我和它們是不同族群,大概不屑讀我,假如我的名字下方列舉些許獎項,態度或許會有所不同。還有一些,我早期寫的詩,不太理睬近期在社群平台發表童詩的我,對它們而言,讀太幼語的字,...
蔡昱萱
2024年12月4日


【妖言163】花園中的暮靄盛景——「寫到極致、評到心坎,策畫有道—文學獎的場內場外」講座側記
(本篇為紙本刊物,原刊登於《文訊雜誌(文訊 12月號/2024 第470期)》)
賴宛妤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