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032】【信仰碰撞徵稿】接納我的「特殊體質」:這姑娘與台灣鬼魂們的頻率是近了點(轉載自關鍵評論網)
初來乍到,作為媒介的體驗。
比起一起成長的同窗來說,我和信仰之間,應該是多出了很多愛恨情仇。
國中開始,我經歷了一連串的附身經驗,與驚嚇指數破表的道教儀式中常見的「冤親債主」溝通歷程。當同學們都忙著兩小無猜的戀愛兩人世界、牽牽小手,然後放學去隔壁巷子買雞排或梅子可樂,到補習班繼續纏綿,我卻總是睡不飽,餘悸猶存地回顧昨晚到底又是哪個不認識的阿姨、嬸嬸、婆婆、媽媽、大叔、阿公......出現在我夢境裡面,請我一定要幫他們的忙。抑或是覺得哪隻腳沒來由地動彈不得,去醫院照X光,結果發現根本沒事,到最後只好請所謂的「老師」──乩身幫忙,清出ㄧ拖拉庫哭得死去活來、聽起來也可憐的「靈魂」,有的跟我道歉說妹妹啊,謝謝你讓我待你這裡,這幾日打擾你了真的是非常不好意思;某些則兇惡到極致,到了神靈面前依然不依,可我年幼的我也根本不認識祂們。
待老師談妥條件之後,國二那年每個夜晚都是我的夢魘,我與母親都帶著說好的六菜一飯還有金紙銀紙,到居所大樓的15樓頂樓那鮮綠的緊急逃生照明與陰暗的空間。就算真的沒什麼,你帶著這些神神鬼鬼的祭拜物品,也足以將一個國二女孩嚇得腿軟。
不只我,全家人都在與信仰碰撞。
以我母親的角度來說,這是她從一位護理人員開始接觸其他跨域諮商方法的開端,現在她是一名以心理占星(Psychology Astrology)結合敘事治療的諮商師。
我的母親畢業於馬偕護校,生活中充滿著唱聖歌與做禮拜等元素,而後在燙傷病房服務,這個場域時常發生各種生死離別乃至於形而上難以解釋、俗稱「靈異現象」的事件,讓她精神耗弱。大病一場後,決定作為全職家庭主婦,卻又遭逢婆媳關係問題,使她第一胎流產。在那個還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年代,她唯一的情緒抒發出口,即是接近觀音信仰,日日念心經,試圖理解之中的含義,來緩解離開世界的意念。
沒想到在我上中學之後,另一個課題又重新開啟。人總是在脆弱的時刻,需要信仰的慰藉以及更大力量的提攜與支持,於是母親她帶我認識了綠度母與白度母,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藏傳佛教的神氏。母親說無論如何,念著這些心咒,多多少少對我有平靜心靈的益處。
我的父親是名凡事講求數據與證據的內科醫生,因為過於忙碌,也只能將我的狀況歸咎於青春期降臨時普遍的躁動與不安。
3月,下著綿綿春雨的清晨5點,母親與我相依偎在某醫院兒童心理科的橘色候診區,等待著掛號。她埋頭閱讀書本來克服睡意,而我則看著自己被核准的假單,好可惜,又要錯過一堂喜歡的藝術與人文課,還有等等回去該怎麼面對同學們好奇與疑惑的詢問......
我將目光轉移至母親的書本,好奇地問起她正在閱讀的內容,她將書闔起,封面是一個左邊哭右邊笑的人臉。這是一本探究占星學中的土星為何物的書籍,她溫柔解釋土星普遍被人視為凶星,但在這之下,又要怎麼定義凶兆或是不吉祥之物呢?畢竟人的ㄧ生之內,都會有機會遇到這個老山羊惡魔,卻是我們很重要的修行教練。我聽得一知半解,正想問下個問題,護士小姐突然開了門唱我的名,便結束了這段對話。
那天,在一連串的對談與紀錄之下,我被開了鎮靜劑,飯後服藥之後便是一陣暈眩與沈睡。隔天的確是開開心心地醒來了,但一整天也腦袋空白度過,課堂上完全無法吸收任何訊息與進行同學間的日常互動。我就像是失了魂的遊魂般瞪著黑板,時而仰望天空,暖洋洋的天氣確實為我帶來了所謂無事而美好的一天。藥效解除之後,接腫而來的是我生氣懊悔與憤怒的情緒,因為我無法創作,對任何事物的感知與辨識能力下降,對於只能靠創作或是畫塗鴉以謀得最後班上尊嚴的國中女孩來說,這絕對不是解套辦法。
自那次之後我再也不吃藥了,任憑因不安而衍生出來的強迫性思考與重複行為將我淹沒,但我知道把那些東西畫下來就沒事了。於是我發展出自己的儀式,以黑與紅的墨水,將那些干擾之物畫下,好比封印在紙上的色塊,我絕不帶回家,在外頭當場燒毀,是下一步讓我的創作與那些稱之為神鬼之物同歸於盡的最好作法,而繪畫則成為了我的獻祭。即便當下覺得再漂亮、再好看、再捨不得銷毀的畫面,都只能隱沒在濃煙與舞動的火舌中,化為灰燼。身體是舒服多了,可是那些當下,我彷彿可以聽見一些嘲笑與諷刺的耳語,述說著關於自己不得不用最驕傲的產物來換取那個時空裡,我的生命中的一絲安寧。
遊走於各信仰文化的日子
某一日,老師語重心長地告知家人,當前對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國遠離台灣,他說:「台灣是塊寶島,眾仙佛所在之地,妖魔鬼怪也心生嚮往,是個修煉的好所在,宮廟又多,這姑娘與台灣鬼魂們的頻率是近了點,但等她二十來歲之後,自然會比較好,還是這之前先把她移往國外居住個一陣子吧。」
於是我在國中畢業後,就隻身前往北美休養。去了國外之後,身體明顯好轉,我第一次嚐到可以徹夜安眠的滋味,氣色與行徑也慢慢回歸正常,偶爾會去當地的佛青團體當志工。還記得踏入隱身於商業高樓某一層的佛教團體所設立的聚集會所時的小震撼,一尊高大的釋迦摩尼就豎立在殿堂中央,兩旁鮮花素果林立,機械誦經低聲繚繞於耳。當時的還小的我很驚訝在地球另一端的華人,仍舊對於原生信仰有如此這般的堅持與重現。
歷經各種宗教儀式與無形之物衝撞到已近乎無感的我,還是從如此神聖空間的建構中,得到內心的片刻安寧。
信仰的那一顆心是無疆界的,然而主導事件的是人心,那段時間感受到的,就是看見大人們在小我與大我中間來回切換的有趣現象。後來換了兩次寄宿家庭,剛好皆有著濃厚的信仰色彩,日常信仰活動也隨之變遷。譬如曾住過一家牆面掛滿十字架,會帶著我晚禱的天主教老太太;到後來轉學到小印度區,短暫住過特別喜愛象神甘尼許的印度移民家。我想我是幸運的,縱使各自信仰背景如此迴異,我卻沒有經歷過任何一場不諒解、抑或是看待異教徒的眼光。
將負能轉化成力量
後來母親去唸北護生死所再度進修,成為了心理諮商師,並且因為與我早年的對話經驗,知道某些個案是受困於無法被當代科學所架構或量化的無形力量,使諮商師與個案難以在第一時間取得信任,所以她願意挑戰當前主流系統,採取占星術結合心理諮商,去梳理個案的生命經驗(雖然在榮格[註1]的年代,這樣的做法早就出現了)。若要說到實作紀錄,在近十年內,她致力於在貢寮雛妓收容中心與各校心理諮商室無數個案的對談中,分析其星盤與家族結構,不斷拼湊找尋癥結點,而能更加設身處地去換位思考。
不過,她仍舊強調,所謂的星盤好比收集到的數據,是死的,就像是檔案一般,能注入生命、使此議題活化的,在於當下與諮商對象的對話內容,還有心理師本身所累積的生命經驗與觀念。星盤只是某種加速事情運轉的機制。我先前的議題,促使她思考像我這類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如何在人與人各自不同環境身份、背景、價值觀與獨特感知的當前,取得一個可以對話的平台,而她又能做上一些什麼?
其實父親也是作為一名被理性氛圍所壓抑的成員,最近他向我坦承年幼時期,他亦有所謂的「特殊體質」,不過這一直作為他生命中的秘密。現在的他選擇接受我的體質,其實也是種對當年那個他的接納。
拿回身體自主權的這幾年
我們這類的人若自我揭露,常被作為滿口天語、硃砂亂噴、怪力亂神的邊緣人物。倘若暫時同意以「人生功課」來看待前期生命經驗,會讓我以為剃度出家是最終的途徑。不過想起觀音菩薩曾以ㄧ百零八種化身來說法,相信其背後最重要的,不是弘法,而是透過設身處地思考,傳達觀念;供我們迷惘的時候,能自體養成一種內心的修復能力或是對話機制,抽離當前的身份,用其他面向來看待事物的發生。一個人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能感受自己的身體,死亡亦然。
信仰除了帶來歸屬感與慰藉還有借力使力之外,對我而言是個具體化內在自我覺察等等濃縮後的團塊。
目前我所就讀的學院是一個講求跨媒介融合、溝通、設計傳達的所在,我也繼續蒐集著科學、科技與宗教、信仰能夠彼此交互的案例或是設計。不管是智慧型佛珠的誕生、有名的廟宇決定以電子蠟燭來取代真實香火引發民間爭論,還是量子力學家與達賴的對談,種種面向。
或許從前,會很想在這個世代得到一種說法或是不再被邊緣化,但這幾年,我放寬了心,選擇期待科技的進步與精神世界可以產生交集,而在這樣容器的背後,有個更重要的內容物,是那顆種子。在我心中這顆種子等同於「願力」,若不願意帶有這麼濃厚的宗教感,也可以換成所謂的「初衷」,亦可頂替。
最遠古的,其實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沒有誰先來後到,有些人信仰是為了來生的中陰身做準備,抑或前往彼岸世界脫離紅塵苦痛。就現在二十來歲的我而言,多年碰撞到最後,似乎粉碎到無法向他人明確述說自己的信仰模式。然而細細探究,才明瞭到它已然流動於我的一屏一息中,藉由我的行動具身化(embodiment)[註2]於我跟這世界的互動。
註解
1、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也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但終其一生,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則是他在占星學與心裡占星學領域裡的研究。
心理占星學(Psychology Astrology)是近代占星學的主流,從心理學及科學的態度興起之後,占星學的神秘性質與命定論,被大多數抱持科學精神的人否定,受到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研究態度與啟發,占星家(及部分心理學家)開始轉而利用星圖來探討人類的心理。心理占星學派的占星師基本上有兩個大主流,分別是採用榮格式心理分析的心理占星學,以及義大利心理學者阿薩鳩里(Roberto Assagioli)理論為基礎的「胡伯學派」。
2、具身化(embodiment),作者:李恆威、盛曉明,文章來源:浙大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摘要:隨著認知的計算隱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認知科學中具身化(embodiment)的觀念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強調。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認知科學中已經有了廣泛的融合。具身認知的思想認為,認知不是一個先驗的邏輯能力,而是一個連續進化的發展的情境性過程;身體在認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是因為身體活動本身體現了推動認知發展的生存意向性。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內化理論、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投射理論表明了身體活動如何向高級認知發展的。目前借助動力系統理論,關於具身認知的神經建模研究也蓬勃發展起來了。一個對認知更為全景的輪廓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