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r Recent Posts

Archive

Tags

◆講座側記◆ 以聲音丈量文學——舞台上的發聲練習

  • 蕭瑛茲(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 19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整理/蕭瑛茲(文學跨域創作所)


講題:以聲音丈量文學——舞台上的發聲練習

講者:李佳勳(劇場演員,北藝大劇藝創所表演組碩士)


時間:6/15,10:00-12:00

地點:戲舞大樓SA教室






這次的講座,對文學所來說非常特別,並非寫作經驗分享,也非文學主題研討,我們邀請到劇場演員李佳勳,以「聲音」為媒介探索自我。

 

課堂的開始,老師先分享了歌手唱壞的現場影片,詢問我們一個身經百戰的演出者,遇到了怎樣的問題,才會「唱壞」?而後慢慢分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被各種社會規範所限制,這其中當然也包含對「聲音」限制,試想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為何能發出宏亮、充滿生命力的哭聲?那是因為他尚未受到社會化的牽制,因此要找回自己最自然的發聲狀態,首先要找回自己未被限制的身體狀態。

 

一開始老師帶大家在教室散步,專注在自己的步伐與路線,再慢慢改變速度與節奏,並在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呼吸,然後拍打身體「還在沈睡」的部位,最後試著打哈欠放鬆身體。在這一個過程中,透過老師的指示,可以發現在日常未注意到的體感,更清晰地認知到自己的肌肉狀態,以及身體所接觸的地板、空氣所給予的反作用力。

 

第二階段,開始將注意力外放到整個場域,不只專注在自我,開始與在空間散步的同學、老師建立一種不需要言語,而是以肢體相互打招呼的默契:慢慢靠近彼此,以眼神交流訊息,然後同時將氣呼出,即代表關係結束,可以繼續遊走,直到遇見下一個人,重複上一動作。與上一階段不同,在這一個階段更能注意到同一個場域發生的視線、呼吸、步伐,也可以察覺大家的性格:害羞、閃避、大方、熱情等。

 

第三階段,每位同學選擇在空間中放鬆的角落停止,我們先閉上眼睛、兩腳平行站立在地板,找到最穩定的重心,以最少的力氣維持姿勢。在老師話語的指引下,從腳踝、小腿、膝蓋、⋯⋯逐漸到指尖,這些身體部位的詞語在我們腦海找到自身對應的指涉,身體的部位一個一個亮起,我們透過呼吸、感知、不透過光線下的凝視,而是由內「看見」自己的身體。

 

第四階段,則是以想像外在力量的操控放鬆身體,我們想像身體有許多線連結著關節,而有一個外在的操偶師在操縱這些線,透過線的拉起與放開,感知每個關節的作用與支撐。而透過這一個緩慢、一步驟一步驟的指示,可以逐漸鬆綁身體的慣性,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身體平常使用的緊繃。

 

而在經歷四個階段不同程度的身體認知與放鬆後,我們才進入「發聲」練習。大家躺在地板用腹部呼吸,從控制氣的路線開始,先想像氣走到手肘,再走到手腕,再走到指尖,然後試著在沒有限制的狀態下,讓聲音跟著氣在身體遊走,並再嘗試發出不同質感的聲音,感受這些聲音在身體震動的不同感覺。下一個階段開始發出「語言」,從數字開始,並透過鎖定想要傳遞的目標,譬如教室的某個角落、窗外的樹等,在放鬆的狀態下感受「聲音」發射到哪個目標。

 

透過這一系列的練習,我們放下了身體平常的限制,以放鬆卻專注的狀態,感受聲音、語句如何從身體深處發出,並傳遞到想要的地方。這一堂講座不僅僅是舞台上的發聲練習,更讓人理解,發聲是一系列的身體動作,牽動著全身上下的肌肉,不僅僅只是喉嚨或聲帶的運用,只有當理解了身體,我們才能稍稍掌握如何「發聲」。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