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妖言053】愛情的遺物亦存溫度:札格瑞布失戀博物館(轉載自博物館簡訊)

失 戀 博 物 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最 初 起原 於克羅埃西亞,由一對分手情侶 Olinka Vištica 和 Dražen Grubišić 所創辦。他們自 2006 到 2010 在世界各地巡迴展 出,同時蒐集了不少當地展品,前後吸引了至少 20 萬觀 眾。接著,他們於首都札格瑞布(Zagreb)自行成立了 博物館,成為全國第一間私營博物館,自此點燃了失戀 博物館的全球狂熱。


筆者是為這股熱潮的朝聖者之一,於 2019 年年底前往 參觀,至今仍對此館念念不忘。


其實一開始,成立博物館僅僅是這對情侶的一個玩笑, 說要將兩人的信物全都放入保存。可這玩笑竟不意成真 了。據兩位創辦人所言,此博物館是「一種藝術概念, 透過一種(科學的)假設來進行,即物件(從最廣泛的 意義上來說,即作為整體)保有各種整合的領域─記憶 和情緒的『全息圖 』1 ─並旨在透過其佈局來創造一個 『安全記憶』或『受保護之回憶』的空間,以維護破裂 關係下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


簡言之,失戀博物館作為一種近似祭壇與相簿的展覽空 間,提供了一處令人安心的場地與絕無僅有的可能性, 讓一段不幸破碎的關係得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供 人瞻仰哀悼。字面上看來,不只是關係破裂,就連這些 關係的紀念品或見證物,都可能只是些不敷使用的破銅 爛鐵(一塊藏了 27 的痂、一個 2004 年的古董手機等)。 這些廢物雖實際上不再具有「工具」的使用意義(雖然 李紹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研究生 愛情的遺物亦存溫度: 札格瑞布失戀博物館 他們也不完全都是工具),但這些所謂的「心靈廢物」 卻莫名在博物館內提供了引人省思或賺人熱淚的功效, 正可謂最佳廢物利用,也難怪世界各地的人都忙不迭地 將不要的、尷尬的物品寄來。


當然,其初衷是希望透過這些展品,刺激來觀展的人向 內心深處探索破碎關係所帶來的長遠意義,而非只是流 連於心碎之中。筆者參觀時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物品 本身極具魅力,人們自然而然會去期待,一個如此神秘、 孤寂、猜不透的物件後面,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故事。


然後人們會去閱讀旁邊的標示,或閱讀手上的翻譯手冊 (有簡體中文版),才終於恍悟,被物件背後的糾結情 愛故事給震懾、觸動,甚至會心一笑。在失戀博物館裡, 一物恰如一世界,領人穿越時空逡巡於過往的泥淖。 如 此簡單的展覽方式卻得以如此成功,只能說此館不單單 贏在發想之創新,更贏在對人性的深刻體認。


目前關於這類極其特殊的博物館,尚找不到太多論文與 相關書籍參照。若將其定義為一種「治療型」或「紀念 型」的博物館,好比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博物館(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或「 森 林 大 火 博 物 館 」(Forest Fire Museum),似乎又不至於。


所謂治療,很像是看一場希臘悲劇後,觀眾跟著物品的 主人一起經歷了一次受傷,經過洗滌,而達成亞里斯多 德所謂的「滌淨」效果;紀念性的功能則如澳洲的叢林大火收藏品,向人們徵集物品,配以故事闡述。但失戀 博物館又與以上兩種大相逕庭,因為分手事件並非人們 的「集體記憶」,而是各自發生,各自終結,實非屬「事 件博物館」之流。若要說時間分散,也許西部開拓博物 館(Western De velopment Museum)是 有 點 類 似,但 西 部 開拓畢竟也集中在一、兩百年之內,而非戀愛這種亙古 流長之事。


是以要如何將失戀博物館在眾多博物館中分類定義,興 許是項有趣的研究議題。


(原文網址:http://www.cam.org.tw/wp-content/uploads/96%E6%9C%9F%E7%B0%A1%E8%A8%8A.pd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