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妖言076】漫談讀報經驗(刊載於《國語日報》)

漫談讀報經驗

◎林宇軒(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報紙,除了用來傳遞各種資訊,也有提供娛樂休閒的功能。你有讀報的習慣嗎?你最喜歡讀報紙的哪一部分呢?讓我們從「大歷史」和「小歷史」的角度,看看報紙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 唯一的言論機關

報紙看似只是薄薄的幾張紙,背後卻承載了歷史的重量。

日治時期,政府對臺灣人「辦報」有著嚴格的管控,當時所有報紙都是由日本人所創辦。前往日本留學的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發現了這個狀況,於是決定在東京創立一份由臺灣人主編的《臺灣青年》,後來又改名為《臺灣》。這份以日文與漢文兩種語言發行的雜誌,在更名為《臺灣民報》、獲得許可遷回臺灣發刊後,成為了當時臺灣重要的報紙,甚至被稱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

除了器物層次的現代化,日治時期也有許多社會制度、政治參與、文學流派的論戰,《臺灣民報》也就成為了訊息流通平臺。在後期「讀報社」興起後,報紙更使得知識與意見的傳遞更加迅速,對臺灣文化的發展有著歷史意義。

 解嚴前後的副刊花火

國民政府來臺後,同樣對於報刊的發行有所管控。因為對刊載的新聞有著諸多限制,文藝性質濃厚的「副刊」就成為了報社展現各自特色的地方。

這些報紙當中,被稱為兩大報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和許多出版社互相輝映,有著「投稿找兩大,出書找五小」的說法。也就是這段期間,「報導文學」這個過去被忽視的文類被提出,在我們現今熟悉的詩、散文、小說、劇本之外,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因為發行量和版面因素,「副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以「企畫編輯」的思維安排主題、邀稿乃至篩選投稿,對一份報紙而言都是需要絞盡腦汁的事。

 新知的傳遞與討論

無論在整份報紙或是文學場域中,現今「副刊」的重要性可能都不如以往,但仍舊透過活動企劃、舉辦徵文等形式不斷影響著社會。

在這些眾多的報紙當中,《國語日報》具有重要的意義;除了「全文附加注音」的方式和「每日發行」的頻率,其中的內容更大量引介國際重要新聞,對於正在建立知識系統的學生而言,可以有效地培養社會關懷與議題思辨的能力。

對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國語日報》除了能讓讀者對教育與文化議題更加認識,同時也能欣賞到其他學生的文字創作,知道同齡的大家是如何思考、看待世界,無疑是最適合在校內閱讀的報刊。

 報紙中的「遊戲」

除了單純的閱讀新聞、吸收新知,報紙中的文字還能夠成為上課的教材。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次老師發給大家一人一份報紙閱讀,要我們選取自己有興趣的文章剪下、貼在作業本上;完成「剪報」之後,還要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成語,學習如何實際應用在文章內。

除了一般的新聞報導,報紙還包還了許多不同版面。國中時的我最喜歡的不是這些報導,也不是文字創作,而是藏在這些文章之後的「數獨」與「漫畫」;小時候還曾有一本專門剪貼報紙上漫畫的本子,可惜後來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

 當代社會中的報紙

大學期間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修習了「編輯與採訪」課程,前往新聞的現場記錄、採訪、撰寫報導並完成排版;後來也在因緣際會下執筆《國語日報》藝文版的「詩的童話樂園」專欄。以前從來沒有思考過「報紙」對社會的重要性,直到自己真正參與、撰寫文章之後,才理解「完成一份報紙」該是一件多麼不簡單的事。

在變化快速的當代社會,報紙的種類大量增加,形式上也發展出了多元的形貌。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向所有堅持專業的報紙編輯、記者、作者,以及讀者致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