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136】翻開敘事的新頁:讀鄭琬融詩集《醒來,奶油般地》(轉載自《創世紀》詩雜誌)
文/林宇軒
從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的《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最新一本詩集《醒來,奶油般地》,可以看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廢田,冷海,曠野中的白矢〉甚至被鴻鴻盛讚「足為台灣生態詩的代表」。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舊可以見到鄭琬融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沒有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舊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得以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醒來,奶油般地》分為三輯,但各輯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斷裂。這樣的「整體感」一方面有賴於創作後集結的編輯思維,另一方面顯示出鄭琬融個人語言風格的確立──綜覽全書,可以發現鄭琬融擅長以短篇幅的「敘事」呈現思想的深度,如〈土裡的鑰匙〉寫「一把鑰匙被插入土中/我問那人,是想種植開啟的慾望嗎?」、〈解渴的時間〉寫「等待是缺席的重影」等。又如〈繩子的圓舞曲〉,以下節錄:
一條繩子在一個人面前,意味著
限制、警示、分界
當繩子垂落在一個人的頭頂
誘人的逃離
凹成一個圓圈則是
摒棄肉身的挑釁
但若圓圈不在人的頭頂
而是地面上
那陷阱,邀請的意味濃厚
我踢亂了繩索,結果勾到了腳踝
差點絆倒了
一個女孩過來替我拆解
又拉又扯,摩擦著我的皮膚
全詩娓娓道來「繩子」在不同脈絡(context)的意涵,以各種小敘事裂解了一般現代詩會採取的「意象」手法,進一步驅使想像以串接、延展而不為個人小我的抒情所侷限。如此非主流詩學的路數,加上字裡行間的體感十足的語言,正是鄭琬融所擅長的技術。
體感不只可以是個人經驗的,還可以是集體記憶的。詩集當中的〈血是如何變慢的〉書寫台北捷運潛水夫症,與同為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的梁家恩「共同創作」,這樣共筆的形式在個人詩集當中顯得極為特殊,以下節錄:
沒人管、急匆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風險,不過是個曖昧的詞彙
當領班示範危險,危險就消失了
痛就變成自作多情
也許你們也聽得懂其中部分
當苦難,被說成是:命運、選擇、生活
重量被改變了
詩作中複沓的「也許你們也聽得懂其中部分」讓歷史不再只是直接經驗者的歷史,還可以是當代所有人共有的記憶。這樣的思想以「共同創作」的方式被寫下,明確展現出與其他詩作不同的冷冽口吻,詩作甚至被轉譯為非文字的文本,可以說是相當新穎的實踐。
《醒來,奶油般的》詩集當中最值得關注的,可能是帶有魔幻感的篇目。無論是自然形象、各類動物或是日常瑣事,都能在鄭琬融筆下化為體感十足的敘事......
原文刊於《創世紀詩雜誌》219期(2024年6月)之「風格與天氣」專欄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