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170】【展覽】黃馨《火焰中的祈禱》:跨文化神話、動物與觀看的位移——解析塑造的獨特語言
- 侯瀚(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 2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黃馨的《火焰中的祈禱》是一場視覺儀式,在靈性、動物象徵與觀看之間交織出一種多層次的位移。
這些畫作不只是圖像的陳述,而是一種內在運動的展現——一種從自我到集體潛意識的往返,彷彿潛意識的一道裂縫,讓尚未完全浮現的語言在其中徘徊。
作品不只是單純的象徵敘事,而是讓觀看的機制變得不穩定,使觀者意識到自身視線的流動與形塑。在此,圖像不僅是再現,而是一種召喚——召喚那些沉入歷史深處、被語言遮蔽但始終存在的內在旅程。這些畫作不只是符號的堆疊,而是在視覺語境中持續變形、滲透,引領觀者進入一個無法被線性敘事框定的空間,使得女性身體、靈性與時間在這裡交錯、共振,甚至反覆折疊。
這不只是對男性英雄敘事的翻轉,而更是一種內在結構的拆解與重組。若榮格心理學中的象徵體系提供了一條將潛意識結構視覺化的途徑,那麼黃馨的畫作策略則更為複雜:它們不僅展演潛意識,更操縱並挑戰象徵語言本身。
在畫作中,動物、火焰、月相、曼荼羅等符號乘載跨文化神話的痕跡,指向更古老的靈性知識體系。然而,這些象徵並非靜態,而是在畫布上發生位移,使觀者無法輕易解讀或收編其意涵。
這種運動並非直線,甚至可說是一種向內捲曲的迴旋、循環,一種圍繞核心卻始終無法完全抵達的遊走。這樣的動態,在榮格心理學的語境下,與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 Process)相互呼應,因為「自性」(Self)從來都不是靜態狀態,而是意識與無意識交會的場所,是在象徵、夢境、記憶與遺忘之間持續變動的聚合體。
動物原型作為心理結構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僅限於精神分析的層面,更在跨文化的神話、宗教與藝術語境中不斷再現。
《火焰中的祈禱》中的動物並非具象化的表現,而是被塑造成一種中介者,游移於現實與非現實之間,象徵語彙既承襲了跨文化的神話體系,又對神話進行內部拆解。
狼、馬等動物符號在這些畫面中不僅象徵著野性與靈性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們挑戰了觀看的穩定性,使觀看者的視線在不同層次的象徵與空間之間流動。〈睡夢中,小狼來到我身邊〉中,狼在榮格心理學中是影子原型(Shadow Archetype)的延伸,它既代表潛藏的野性力量,也象徵個體未被馴化的靈魂部分。
這些符號不僅僅是在藝術作品內部運行,也與不同文化傳統的象徵體系發生對話。羅馬神話中的母狼不只是哺育者,更是一種賦權的力量,她孕育的不只是肉體的生命,而是一種歷史敘事的可能性。
〈小馬與祈禱者〉——馬的意象在薩滿傳統與榮格的象徵學中皆扮演靈魂嚮導的角色,它不只是通往靈性世界的橋樑,更是跨越性與變形的象徵。
當畫家黃馨反覆召喚某些意象,這些意象便開始發生位移,從個人的記憶進入更大的文化場域,從可識別的形態逐漸消融為某種內在結構的震動。動物原型在此並非被描繪的對象,而是一種潛伏於身體與心理深處的知識,一種尚未完全抵達語言的直覺結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