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172】以話語描圖並看見暗面⸺陳哲偉在C-LAB的「臨時精神會所」
- 葉杏柔(美術學院博士班)
- 4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6天前
「臨時精神會所」在C-LAB
藝術家陳哲偉對精神疾病經驗者(簡稱「經驗者」)的關注,可以說是從2013年作品《我的心與你同在羅克蘭》開始。多年來,陳哲偉持續探索在藝術創作中將精神疾病經驗「顯影」、「現聲」的方法,收斂為二:一是直視其身,如「養神院」展覽(2016)讓觀者近距離凝視疾病身體;二是觀其周邊,如「時光之舟」展覽(2017)呈現病友的美術創作,以及精神病院與地方社區之間的鄰里關係。
不同於過往對精神疾病的關注光譜,這次陳哲偉在「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簡稱CREATORS計畫)聚焦的對象從精神疾病經驗者本身轉移,擴張至經驗者們可以選擇前往、具有復健功能的「會所」(clubhouse)。陳哲偉以進駐本身內建的「有限時間」、「外部創作者」兩個條件,向C-LAB提出「臨時精神會所」計畫。我認為陳哲偉找到頗為合宜的方式,扭出C-LAB這一個訴諸文化實驗的公共空間一道臨時的、期間限定的縫隙,把向來多半是當事者與家庭成員或是社福組織分擔的疾病經驗,透過話語,往公共空間「推拿」⸺既是讓私人的、內心的、感受性的課題以話語揭露,更讓不特定的、不一定有經驗甚至難以有病識感的公眾,得以近身聆聽、思考與談論精神疾病。僅就精神疾病當事者、照護者經驗分享與感知描摹的談話空間的展開,對我而言,「臨時精神會所」便是一項具有衛教與社福性質的公共計畫。
在這個計畫裡,陳哲偉作為概念發想與制度設計者,實然是滾動式協調多位參與者加入計畫方式/時機的「計畫主持人」。換言之,藝術家陳哲偉在「臨時精神會所」中社會性質的工作也遠多於純粹的創作探索。近年,陳哲偉在精神障礙者會所「活泉之家」從事藝術創作教學工作,不僅累積自身對精神疾病的觀察,也有一些當事者、照顧者等人脈。「臨時精神會所」的團隊組成與屢次皆異的參與者名單,便是從陳哲偉近年在會所的工作經驗所「運轉」而來。這好幾層隱而未顯的關係,也是陳哲偉在這個計畫中,「我」的色彩最強烈之處,其餘都是由不同的「他」所構成。
不同於多數CREATORS以團體(而非個人)提案,且團員多屬藝術工作者背景,陳哲偉在啟動「臨時精神會所」計畫初期便邀請四位夥伴共組團隊(兩位經驗者、一位社工師與一位影像紀錄者),共同討論聚會與講座的議題、人選。計畫後期,陳哲偉的角色退到更幕後,譬如,交由團隊夥伴主持活動、帶領討論。每一次的聚會為半開放式,除了不特定報名參與的公眾,一定會有的是經驗者當事人、照顧者(親友或專業工作者)與社工,每一次人選都不重複,並盡量是由先前的參與者所推薦。一方面,這樣的方法一定程度地預判下次聚會的對話默契,另一方面,這也將疾病經驗的社群差異性拉到最大。包含團隊成員,每一次約莫十位的與會者聚集在C-LAB的進駐空間,分享各自與精神疾病的關係、在疾病經驗下的心路歷程。聚會尾聲,參與者們寫下對會所的「一百種想像」,多數是具有既定功能的場域,如畫室、書屋、小憩區等,或是活動,諸如:讚美大會、夢境分享會、躺平族聚會、會所攝影比賽等。由於多數參與者本來對會所已有專業認識,計畫初期,團隊便有意識地將會所從國際準則中脫鉤,在命名上輻射至「聚會所」、「俱樂部」等複數想像。拋開既有的認知框架,「臨時精神會所」目的清晰地指向常民社會,探索經驗者治癒自身的可能前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