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171】假色、假圖、假議題? ⸺陽春麵研究舍提出的圖像生成與情感偏誤課題
- 葉杏柔(美術學院博士班)
- 3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圖像、對象與慾望中介
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這次在「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簡稱CREATORS計畫)的提案「宇宙探索號──迷人的假色與量化的情感」包含兩個創作研發專題。一個是在天文學家王為豪的引薦與陪同下,實地訪視臺灣各個天文台,觀摩天文影像從圖像生成(image generation)發展到後期製作(post-production)的原理、原則(原理來自科學,原則的目的是溝通)。在我看來,此專題回應的是陽春麵研究舍數年來對天文影像著迷般的慾望;透過參訪天文台、國家太空中心工作現場,了解目前天文觀測工具與影像應用目的之餘,陽春麵研究舍感受更深的,應該是認識天文學家、工程師們如何日復一日從事「觀星」勞動的心法。人類「如何」以及「為何」持續地攝製天文影像──這是作為創作者的他們,藉此計畫而觀摩的天文科學攝影的「創作慾望」。另一個研發專題,是與AI模型暨系統研發工程師陳宣伯合作,開發人臉表情AI判讀系統,讓攝影機具有實時偵測臉部情緒的功能,並在畫面上顯示「情緒參數」(如正面、負面、中性等)。這一專題,應該是陽春麵研究舍扣合當代數位影像生成技術的議題進行實作,從中擷取「大數據推播」與「偏見固化」(或是網路上常見說法「同溫層增厚」)的現象,推演他們未來的創作計畫。
不管是「天文影像」或「人臉情緒」專題,星球與人臉都是被影像中介的對象:是影像,是資訊,更可以是大數據。換句話說,對我而言,「宇宙探索號」計畫關注的不是被圖像再現的對象,而是被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圖像。他們不僅關注圖像出現之前的生成過程,更關注圖像如何對人類創造特定認知框架。後者既關於視覺美感,也關於圖像記憶與資訊構成。以天文攝影為例,天文攝影機交回給電腦的檔案既有光學成像(optical imaging),還有電流(current,其信號會在成像上表現為特別的像素)、溫度(以亮度推算恆星溫度,稱為「色指數溫度」〔color temperature〕)、距離、運行速度等訊號。這些來自星球、臉部表情的訊號在影像系統內是調變(modulate)成像的參數(parameter),在統計學中是數據(data),而在演算法中,則是可能衍生成自動運算的大數據(big data)。「宇宙探索號」計畫裡,陽春麵研究舍熱切地要逼近的被媒介化的圖像,是「既是圖像也是數據」的數位圖像。也就是說,當代數位圖像揭露的視覺性(visuality)、算繪/渲染/彩現(rendering)生成技術與機器讀取圖像訊號的邏輯等,都是陽春麵研究舍企圖「從圖像看」的非視覺訊息。
此問題意識的支線,同時是「宇宙探索號」運轉得最勤,並帶領陳姿尹、莊向峰前往最多陌生天文/太空機構的,是陽春麵研究舍多年來對天文影像成癮一般的慾望──暗夜星空的圖像之美、永不可企及的外太空之崇高,或許都是他們不懈地觀看星月並從中演繹創作的動力來源。
在資訊戰日常化、假消息幾可亂真,以及AI繪圖與影片生成工具加速度迭代的當代,我們不難理解藝術家對圖像的文化探索,勢必隱含對資訊社會的批判,這是近五年來新媒體與當代藝術創作經常觸及的課題。然而,多數回應此議題的創作,在形式上緊跟著影像與媒介技術,藉以揭露、格放生活當中遍受掠奪、變造、鏡像重複、虛實交錯的影像經驗。出其不意的視覺特效往往是近年批判資訊社會作品追新、求異的熱區,諸如透過深偽(deepfake)技術所表現的影音、生成式AI所演算的非預期影音視聽,或是,從掃描、建模、動作捕捉結合遊戲引擎技術,開發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的沉浸影音體驗。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以自造影像與影像現象對話;與其尋找它們在影像中捕捉什麼對象,不如問它們要的是透過影像創造哪種近未來現象。
不過,與上述創作幾乎同樣三十出頭歲,又分別受新媒體藝術與資訊工程訓練的陽春麵研究舍,2019年成立迄今的作品多數是在探索圖像與對象兩者之間的對位/錯位關係,其中的位差可以說是他們玩味的力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