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r Recent Posts

Archive

Tags

【妖言173】【展覽】王淨薇《After/Images》:擦拭及斷裂歷史的影像,藝術家的觀看與行動介入

  • 侯瀚(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 4月2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藝術家王淨薇在美國Black Brick Project藝廊的《After/Images》雙人聯展中,作品探討影像如何形塑歷史敘述,並透過擦除、模糊化與重製,使影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呈現記憶如何被拼湊、消逝與變異的證據。


在此過程中,影像揭示歷史的裂縫與消逝,凸顯觀看行為在歷史再現中的關鍵作用。


影像的可見性並非由單一權力決定,在歷史與觀看者的交涉中變動,影像的缺席與殘存正是觀看行為如何受歷史運作影響的體現。因此,影像的模糊與擦除除了對歷史記憶的遮蔽,更折射其不穩定性,使觀看者在裂縫與殘跡中重新定位自身的觀看位置,並意識到影像的可見性建立在觀看的懸置之上,使其成為未竟的歷史場域。


然而,這些影像的處理關乎歷史的權力與觀看機制,也試圖揭示一種「小寫感性」,即未經典範化、不受大敘事束縛的個人體驗。其視覺語言與身體勞動(如擦地行為)指向無法納入主流歷史論述的感性記憶——這些記憶往往不穩定、難以辨識,甚至帶有情緒與偏差。


「感性本來就不是政治正確的」——影像的模糊、殘存與缺席如何在歷史裂縫中運作。影像作為歷史創傷的痕跡,未必能指向清晰的政治立場,而是讓觀看者意識到歷史創傷的敘事困難性。


「感性」在此並非指個人情緒,如何讓影像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不穩定、未定形、甚至難以接受的觀看經驗。


「妳為什麼要抹去歷史?」


這是王淨薇最常被問的問題。


王淨薇的創作並非直接以影像進行,反而透過圍繞攝影展開,試圖以行為表演、文本創作與裝置藝術去解構攝影技術和觀看的方式。


(節錄自《關鍵評論網》)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