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175】《什麼是行為藝術:絕對空間《國王的新衣/Exhibitionist》陳俊宇個展
- 侯瀚(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 1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得獎者:侯蔽
評論展覽:【國王的新衣/Exhibitionist—陳俊宇個展】
展覽地點:臺南,絕對空間
展期:2025.01.08 (Wed.)-01.12 (Sun.)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自興起以來,一直強調身體的在場性與即時性,即行為的發生依賴於表演者的身體,並且只能在當下被經驗。然而,當代行為藝術的發展已經出現轉向,許多作品不再依賴藝術家的身體,而是透過影像、物件、空間來再現與拼貼行為,使行為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當身體離場,行為是否仍能持續發生?
陳俊宇的《國王的新衣/Exhibitionist》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這場展覽中,陳俊宇不再以身體為核心,而是將過去的行為摺疊進展覽,透過影像、物件與空間操作,使作品的軌跡不斷延展,在行為與展演之間製造縫隙。這場展覽突顯了一個關鍵問題:當行為藝術不再依賴身體,而是透過影像與裝置發生時,它是否仍然是行為藝術?或者,它已經轉變為裝置藝術或觀念藝術的一部分?
展覽名稱《國王的新衣》來自於同名童話,這個故事核心在於「看不見的衣裳」與權力機制的運作——國王被告知自己穿著一件只有聰明人才能看見的華麗衣服,而實際上,他什麼也沒穿,直到一個孩子指出了這個荒謬的真相。
這個意象套用到行為藝術時,除了指向對自身藝術實踐的自我審視──當表演的形式被剝除,行為藝術是否仍然存在之外,或者,它早已成為一件看不見的「衣服」,由習慣與機制構成,成為一種必須被質疑的「遮蔽」?行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機制中,逐漸形成特定的形象與認可標準,例如特定的身體勞動、極端行為、時間試煉等,這些特徵反而變成一種「可見的結構」。
此外,「Exhibitionist」這個詞本身帶有「暴露」的含義,這可能不僅適用於藝術家,更適用於觀者,也直指觀看本身可能並非中立,而是帶有某種無法迴避的參與感,甚至可能成為一種有道德、倫理或感官衝突的行為。展覽名稱幾乎強調展覽與觀看的關係,行為是否僅在被觀看的瞬間才成立?當觀者進入展場,是否也成為展演的一部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