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 博物浪漫與生態實踐——漫談台灣自然書寫
- 張健笙(北藝大電影系)
- 4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整理/張健笙(北藝大電影系)
講題:博物浪漫與生態實踐——漫談台灣自然書寫
講者:黃瀚嶢
時間:4/16,17:30-19:30
地點:C204
講師黃瀚嶢,臺大森林所畢業的他,結合過去所學專業,開始從事生物插畫、環境教育、自然書寫等文教創作,並自稱「生態斜槓」。
過去在學院時,已發現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方式,是相對更感性、主觀,較以人文出發的切入觀點,而不太像「科學」的態度,後來轉向藝術工作,並戲稱自己是「科學的逃兵」。「博物」一詞意指「不只是人的世界、歷史、研究」,然而,他所好奇的是:「我們應該如何以人的視角覺察、面對、回應所共處的環境?」於是開始從圖鑑、繪本、文學甚至策展等不同創作媒介中,找尋適合自己的博物學詮釋。
黃瀚嶢深受1988年出版的《維多利亞博物浪漫》影響,其中對「博物圖鑑」的描寫,使他發覺此類書籍被文學忽略的面相。書中寫道:「比起作為科學的前身,博物學更接近文學。」原因在於,維多利亞時期的圖鑑與散文式的書寫,這波「博物風潮」引發了各式哲學洞見與創作靈感。知名博物學家洪堡寫道:「一個內在世界由此向我們敞開……對自然物的凝視,是種激起對大自然純粹喜愛的方式。」當時古典的圖鑑繪畫風格,將自然物件的細節刻畫成一種能讓人反覆對照、端詳、被引動的圖像,搭配散文式的書寫,與世界物種的蒐集與展覽,帶動了當時的貴族、甚至平民前往各式自然環境中,撿拾標本,並帶回家與圖鑑對照,此風潮甚至延伸為全球各地的探險旅行。
臺灣當時是檜木林最密集的地區,也吸引諸多博物學家的到訪。而在《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一書提到,植物獵人Robert Fortune,將中國福建茶葉的種源帶到印度大量栽種,才有了近代知名的「英式紅茶」。此舉也影響清朝末年的臺灣——John Dodd(後人稱「烏龍茶之父」)就開啟了北台灣的茶葉貿易,改變了台灣的歷史。與他合作的臺灣買辦李春生,在當時已讀過《物種起源》,並試圖撰寫論文駁斥演化論,有人將他稱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另有當時的知名牧師馬偕,也進行過一系列博物研究,他在阿美族社群中發現了「麵包樹」,並帶回淡水種植,成為後來遍佈臺灣的行道樹。黃瀚嶢認為,清代末年臺灣已有了「第一波博物學風潮」,但不久後便因政權轉移而中斷。


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探險家在臺灣生態中進行大量考察和研究,臺灣部分著作也對這段時期有所詮釋,例如:吳永華的著作《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紀錄了太平山地區的博物學歷史,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現今列為保育類的寬尾鳳蝶;劉克襄的著作《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則以鹿野忠雄為主軸,描繪出臺灣在日治中期的「第二波博物浪潮」。臺灣大部分的科學基礎便是在當時奠定。鹿野忠雄的著作《山、雲與蕃人》是他完成玉山大縱走後撰寫的文學作品,被譽為「日本山岳文學三大名著」之一,黃瀚嶢指出,在科學與文學意義上,此著作應可被視為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先聲。
「第三波的博物風潮」則來到解嚴前後,劉克襄便是重要推動者之一。他的著作《十五顆小行星》描寫解嚴前後臺灣的賞鳥、登山、研究活動等環境愛好者群像;楊南郡、徐如林的著作《與子偕行》除紀錄了鹿野忠雄與其阿美族嚮導——托泰・布典,兩人在臺灣研究期間珍貴的真摯情誼,也是台灣山岳文學的里程碑。這一波風潮對臺灣自然書寫的影響延續至今。
今日講座中,黃瀚嶢介紹了「博物學」在台灣的系譜,以及與「自然書寫」直接的關係。近期也持續嘗試,如何從「科普書寫」轉譯科學的單一路徑,轉向「多元」、「跨域」的「博物學書寫」,而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也可以不同媒材進行一種「生態敘事」的博物學實踐,將每個人的獨特觀點,納入這個現象學般的博物宇宙之中——唯有多元的敘事交織,才有機會趨近真實世界本身無盡的繽紛。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