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r Recent Posts

Archive

Tags

◆講座側記◆ 同根生:攝影、記憶與身份的交織 整理/謝文傑

  • 謝文傑(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4月10日




整理/謝文傑(北藝大文跨所學生)


講題:同根生:攝影、記憶與身份的交織

講者:蔡定邦


時間:3/25,10:30-12:30

地點:C104


《本是同根生》攝影及內頁。照片來源:moom bookstore
本是同根生》攝影及內頁。照片來源:moom bookstore


今年三月底台灣的天氣乍暖還寒,偶爾仍會掉到十度左右的低溫。今天在北藝大這邊難得感受到久違的溫暖,不只是因為天氣回暖,也是由於邀請到年輕創作者蔡定邦跟我們分享他的創作經歷,以及以他自己與哥哥為主題的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緣起。


蔡定邦先藉著介紹自己來拉開這場分享的帷幕:他在1999年於桃園出生,是台越混血兒。六歲時父母離異,去了鄉下嘉義與奶奶同住;十一歲父親因病過世,搬到新竹與母親同住;十二歲時母親欠下債務,討債的人與母親在一樓打鬥,負責照顧弟妹的他躲在二樓,沒有實際看到打鬥,但從當時感受到的震動,以及後來看到電視機被潑熱水產生的綠色線、母親後腦杓受傷等畫面,可以部分想像到當時的情況。





這些複雜的童年經歷,原來跟他開始創作有莫大的關係。定邦在十六歲時看到電影《悲情城市》,片中的其中一段打鬥場面與長鏡頭運用讓他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聯想起十二歲時母親被討債的一幕,大感震撼,因此想成為影像創作者。在這之後,他渴求電影知識與技巧,曾到輔大、世新、政大等大學旁聽影像、藝術、哲學等理論。十七歲時參與台北電影夏令營,自導自演了第一部短片;十九歲時啟蒙於佛洛伊德的理論,獨立製作了《一個街道的憂鬱與哀傷》,探索性壓抑、夢、潛意識等。


在上述影片製作完成後,定邦認為自己的電影導演能力不足,開始改為投身於攝影。同年回到越南後,他以街拍為主要題材。但他從這些私攝影經驗過渡製作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關鍵,則要提到定邦的哥哥蔡俊賢(阿賢)。


阿賢當兵退伍後獨自搬了出去住,與家人中斷聯繫三年。直到有一天,阿賢打電話給定邦,說自己出了車禍住院,請他幫忙在當天之內到住處拿藥物過來。定邦大感疑惑,但還是照做,到達後發現阿賢的家一片凌亂,而且藥物繁多,專門治療不同症狀,包括憂鬱症、失眠、癲癇、白斑病等,定邦那時候才驚覺哥哥與他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他於是有了製作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的念頭,希望藉此探索是什麼原因、從什麼時開始,造成兩人的生命逐漸走向分岔的境地。




《本是同根生》以雙開書的方式呈現,左邊代表的是定邦,右邊的是哥哥阿賢。攝影書的內容大致上按時序編排,從他們兒時家庭照,到長大後不同的生活狀態。閱讀時兩邊同時翻頁,能感受到兄弟從同一起點開始,漸漸經歷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這次分享當中,定邦帶來了不同版本的《本是同根生》。他表示本書的內容跟裝幀都經過不斷調整,例如從初期的軟封面、讀者可以獨立翻閱任何一邊,到後來改成精裝、讀者必須同時翻閱兩邊的設定。


在2024年,《本是同根生》榮獲得巴黎攝影節──光圈攝影書獎(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的「首本攝影書獎(First PhotoBook Award)」,是史有以來第一位台灣創作者拿下此殊榮。今天有幸聽到定邦真誠地分享自身經歷與《本是同根生》創作緣起,實在讓我們獲益匪淺。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