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ur Recent Posts

Archive

Tags

◆走讀側記◆ 文學跨域走訪淡水

  • 謝曉陽(文學跨領域創作研究所)
  • 5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整理/謝曉陽(北藝大文跨所學生)


文學跨域走訪淡水」走讀講者:鄭書婷

短講「生物復原/重製」講者:葉田甜


時間:4/8,13:30-16:00

地點:淡水、「爬上坡,好書室」獨立書店



ree


三月的淡水,仍帶著微冷的春意,幸好這日陽光普照,走在街頭,多了幾分舒適的暖意。午後,參加者從捷運站集合出發,繞過捷運公園與文化園區,循著老淡水人的生活路線前行。小店、廟宇、藏於樓房夾縫間的神祕角落、昔日火山爆發滾落的石頭,沿途風景如一本緩緩翻開的在地誌,最後,我們抵達重建街山坡上的獨立書店「爬上坡.好書室」。


帶領我們的是書店主理人鄭書婷。她不只熟悉地景,更記得這些街道上人的名字與故事。書店已開張五年,理念從不止於「賣書」,更致力成為社區的連結點。人類學者雷蒙·威廉斯曾說,「community」是一種經由記憶與關係構築而成的生活網絡;書婷的店,恰好就是這樣的網絡節點。


她提起疫情嚴峻時期,書店營運一度受挫,她乾脆走出店面,為街友送便當。有路人看到她的行動,也主動捐款相助。書店彷彿成了社會連結的據點,不只販售知識,也成為人與人之間彼此關照的空間。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正是這樣的情誼累積——不是金錢,而是建立在信任與互助基礎上的資源網絡。


或許許多人會困惑,該如何與街友展開對話——書婷的做法是單刀直入,詢問他們需要什麼,然後在網上號召募集物資。她驚訝地發現,原來很多住在當區的網友,早已默默注意著街上的大小臉孔。曾有一位街友後來找到工作、重新站穩腳步,讓她深受鼓舞。社會對街友「懶惰」的刻板印象,在這些真實互動中被溫柔瓦解。


途中,我們經過藏在民宅之間的小廟,也看到早已搬離的老房成了貓咪棲身的廢墟。重建街的貓成為社區的美景,悠然自得地穿梭其間。無人咖啡店、日式建築、牆上塗鴉,每一處所在,書婷都能說出背後的故事。這場走讀不只是對街區的地理認識,更是一場社會觀察練習。透過在地人的指引,我們重新理解城市中的連結與照顧,發現那些被忽略的人與地。



ree


活動中段,書店裡迎來另一場特別的講座——《生物復原/重置》。講者是北藝大文跨所的碩一學生葉田甜,她同時也是博物館的標本師。這場講座為走讀活動添加一道意想不到的光影,從街道與人的連結轉向生命與死亡的再現與凝視。


講座伊始,田甜拿出一盒眼睛假體,讓大家輪流傳閱。這些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玻璃眼珠,平時被嵌入標本動物的頭顱中,模擬生前的注視。觀眾將這些「凝視我們」的器物傳遞過手的瞬間,一種詭異的感受悄悄浮現——田甜正是藉此導入標本製作的倫理與美學問題。


她逐步解說了動物標本的製作流程:退冰、剝皮、清除組織、酸鞣、上油、試裝假體、固定、乾燥、上妝等,每一環節看似科學,其實也包含了工藝與個人判斷。這些屍體被保留下來,是為了研究?展示?教育?還是某種哀悼與重構的儀式?


她拋出連串問題:「死去的動物是科學的素材,還是藝術的媒介?」「若標本不符合研究用途,就只能被稱為藝術?分類準則從何而來?」「標本製作是專業還是興趣?合法行業還是黑市邊緣?」她也談到台灣目前並無正式標本師證照制度,相關從業人員多為志工、兼職、臨時工,社會對這項工作的理解也極其有限。她曾多次質疑:「為了練習而殺死昆蟲,需要嗎?」「權/財力越大,越能得到屍體製作標本?」她並不急於辯解,而是強調:質疑正好指出了討論的缺口。我們需要建立更具倫理意識與文化敏感度的對話框架,而不是僅以對錯劃線。




她也提到一些耐人尋味的「標本小插曲」——有博物館把海象標本塞過滿,導致牠變成一隻誇張肥大的動物模型;也有館方為了營造鳥類的「威猛」印象,將翅膀展開、喙張開,但實際上鳥類在自然狀態下很少有這樣的動態。這些出於展示需求的「復原」,透露了人類對自然的投射與再塑。我們並非只是還原一隻海象或一隻鳥,而是在「重構自然」的過程中,嵌入了人類的審美與敘事想像。


講座尾段,田甜分享了標本與製作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那份在操作與注視中浮現的哀悼與致意,往往無法以科學語言或制度捕捉。她慶幸文字提供了空間,讓這些情感得以透過文學書寫浮現與被理解。整場講座未給出明確結論,卻開啟更多思考路徑——或許這正是她所追求的:在知識、技術、倫理與情感之間,搭建一個可供凝視與發問的平台。


這一天的行走與對話,從街區到書店、從貓到人、從街友到動物標本,串起一條層層交疊的路徑。而我們,也在這些微小的場域中,重新感知了文學的邊界與可能。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