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8月7日
【妖言139】一顆黃金之心的手藝與足跡 ─ 林禹瑄《春天不在春天街》(轉仔自《聯合文學》)
從同名詩作讀起,是「我」和「哀傷的女人」因愛而生的對位關係。詩中的絡石背離根源生長、人們套上鞋奔向遠方,關於「我」的一切卻如「鏽壞的釘子」被全盤毀棄,整首詩結束在「我住在母親一生漫長漫長的傷口裡/無法開口,無法不感到疼痛」。敘事者奇低無比的姿態顯得沉著而不矯作,這是《春天不...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8月2日
【妖言138】可惜與您沒有緣分(轉載自《中華日報》副刊)
去年年底,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幾位北部私立大學修習「文藝編輯學」課程的學生,來信詢問能否接受採訪。採訪的主題是「特寫作家和他們的寫作過程」,郵件當中洋洋灑灑列了將近二十個問題,希望能夠進行一次採訪以了解作家背後的故事和靈感來源。無論對話的對象是誰,作家提筆創作無非是有什麼話...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8月2日
【妖言137】台文詩集考察:黃明峯《所在》佮杜信龍《苦慼》對讀(轉載自《創世紀》詩雜誌220期)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曾分別在不同屆獲得「台灣文學獎」台語新詩首獎的黃明峯和杜信龍,兩人各自在今年推出了個人台文詩集,值得文學界關注。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7月31日
【妖言136】翻開敘事的新頁:讀鄭琬融詩集《醒來,奶油般地》(轉載自《創世紀》詩雜誌)
文/林宇軒 從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的《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最新一本詩集《醒來,奶油般地》,可以看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廢田,冷海,曠野中的白矢〉甚至被鴻鴻盛讚「足為台灣生態詩的代表」。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舊可以...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7月26日
【妖言135】文學院手記 訪問(轉載自〈中華副刊〉)
前陣子國立台灣圖書館(國台圖)的訪問學員獎助公布,我有幸成為了三位錄取碩士生的其中一位。不同於我的研究主題「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另外兩位錄取的碩士生研究的是「戰後西式餐點」和「金門酒廠」。有酒有食物,聽起來比我純粹針對文學作品的討論確實有趣多了。...
陳諾霖(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5月30日
【妖言134】台北國際書展2024_「港台老歌如何刻印我們的生命」講座側記(轉載自《虛詞》)
【台北國際書展2024】「港台老歌如何刻印我們的生命」講座側記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5-15 台北國際書展 馬世芳 陳智德 潘源良 未來的未來 說不出的未來 廣東歌 陳諾霖 在台北國際書展的一隅,傳來泰迪羅賓〈點指兵兵〉、姚蘇蓉〈今天不...
陳諾霖(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5月26日
【妖言133】台北國際書展2024_以文字療傷,可能嗎?崔舜華X梁莉姿「傷口與文學的連繫」講座側記(轉載自《虛詞》)
有時我們從創傷中倖存,有的傷癒合成疤,有的卻不動如山,書寫者在裂口的邊緣來回踱步,看傷口湧動、沉靜、結痂、噴發、吞噬。痛苦如何轉化成創作的能量?時代的集體傷痕又該如何書寫?香港文學館邀請台灣作家崔舜華、90後香港作家梁莉姿,與主持鄧小樺一起於台北書展中,坦誠地揭開她們把傷口...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4月24日
【妖言132】文學院手記/抵達練習(轉自〈中華副刊〉)
文/林宇軒 多麼荒謬的事:大城市裡人們越來越擁擠,卻反而越來越疏離。好了好了,現在我們又要開始講理論了,什麼都市化、人口發展,荒謬的情境裡我被丟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等公車,試著開口說一些話。 「不覺得一個人在大城市裡時,就像是一條破舊的毛巾嗎?」前往一個地方的我說。你茫然地...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4月15日
【妖言131】文學院手記 雪梨散記(轉自〈中華副刊〉)
文/林宇軒 去年11月完成新加坡的人文踏查後,我在12月初到了雪梨參加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CSAA)的雙年會。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與金錢,我和一同參與的老師同學們都不約而同選擇半夜的航班,在飛機上共度了漫長的十個多個小時。下機後已是中午,我們乘坐地鐵抵達Central站入...
林宇軒(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2024年4月5日
【妖言130】文學院手記/一萬本典籍投下的影翳(轉自〈中華副刊〉)
■林宇軒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